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互动交流 > 在线访谈

“农媒总编走基层”采访团对话市委常委、县委书记赵军伟,县长余华
发布时间:2024-08-12 15:19 信息来源:河南农业微信公众号 【字体:   分享到:

  8月10日,市委常委、县委书记赵军伟,县长余华接受了“农媒总编走基层”采访团的专访,就潢川县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新作为、新成效回答了记者提问。以下是专访全文实录:

  主持人:赵书记,您好。我们知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潢川县认真学习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成效明显,请您介绍一下潢川抓“三农”促乡村振兴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实践经验。

  赵军伟: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,尤其是对于潢川,这个传统农业大县,更需要通过乡村全面振兴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。结合潢川实际,我们厘出了139的工作思路: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,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、耕地保护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的基础上,从乡村产业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三个维度,系统谋划,重点推进九个领域的工作。

  在乡村产业上抓好3个关键。通过抓好农业科技、生产载体、产业链群三个关键,坚持产业兴农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,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。

  农业科技方面。在良种良机良法上下功夫,我们设立了水稻分子育种省级实验室、正大种子研究院、水木光州农业科创中心,并多点布局水稻育秧工厂。

  生产载体方面。抓良田,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通过六化六统一,实现增产增收。同时,结合地域特色,加大水面和林下利用。

  产业链群方面。育龙头,强龙身。培育了华英农业、黄国粮业、农都农业、春泉园林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和18家省级龙头、20家市级龙头。

  在乡村建设上布局3个战场。按照“示范引领、点面结合、量力而行、有序推进”的方法,从全域人居环境整治、示范片区建设、中心村镇建设三个战场系统推进,优化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,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的同时,探索城郊融合型的乡村振兴路径。

  在乡村治理上用好3个力量。聚合基层堡垒、村民自治、文化文明三个力量,通过五星支部争创、三星文明户争比、乡村文化活动和饺子宴等载体,实现党建引领四治融合,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。

  主持人:潢川历来是鱼米之乡,全县有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18家省级龙头企业,获评全国优质稻米之乡,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、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、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县,产业发展成效显著,那咱们具体是怎么做的?

  余华:作为传统农业大县,潢川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,依托“鳖鸭猪虾、花粉面茶”等资源,建成以优质稻米为主导,畜禽、水产、花木为特色,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“1+3+N”农业产业体系。

  一是做“优”产业。扛稳粮食安全责任,建设高标准农田62.06万亩;携手正大集团,实施百万亩绿洲米业产业工程,组建种子研究院,建成正大现代农业产业园;构建“1+9”农事服务体系,推行“六统一”服务,创建国家稻米粉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基地,推动优质稻米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、发展绿色化,年产值达70亿元。

  二是做“强”特色。持续推动畜禽产业扩链、水产业补链、花木产业育链。支持华英农业重整涅槃,在巩固“世界鸭王”的基础上,争当“世界羽王”;整合水产资源,大力发展“一虾两鱼”,建成豫东南生态水产品产业园;实施“南花北移、北花南迁”,建设豫东南名优花卉产业小镇。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100亿元。

  三是做“精”品牌。大力发展“一镇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,创建地方名优特新品牌,潢川甲鱼、空心贡面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潢川州姜、芡实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;创建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,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级1个、省级1个,省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3个,品牌优势日益显著。

  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坚持产业兴农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,精准培育乡村产业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,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

  主持人:今年中央一号文件,明确提出了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蕴含的发展理念、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,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我们知道,信阳市在2022年就创新提出了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实施“十百千万”工程,请您介绍一下潢川县在工作过程中是如何推进的?

  赵军伟:我们按照“示范引领、点面结合、量力而行、有序推进”的方法,通过“组织统领,规划引领,生态优先,产业拉动,系统推动”组合拳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  组织统领上,按照县级指挥部抓总、专班统筹推进、片区协同作战、三级书记挂帅的工作机制,精准抓、持续抓。

  规划引领上,想清楚才能干明白,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,结合村庄分类,让群众参与,编制好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。

  生态优先上,通过深化厕所、垃圾、污水三大革命,开展净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四大行动,加快路网、水网、林网、电网、通讯网五网同构,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、公共服务的便利度、人居环境的舒适度。

  产业拉动上,围绕土特产,优存量、扩增量、提质量,先后建设了正大农业、生态水产、现代花卉、水木光州等专业园区,组建农事服务、企业联盟、强村公司等合作平台。以示范片区为例,通过产业拉动,示范片区内29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由399万元增加到841万元,平均收入为29万元,部分村还实现了50万元,集体经济增长了,为群众办事的能力也增加了。

  系统推动上,结合豫东南高新区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,以及东部、南部乡村振兴示范带,已初步形成“三区两带、六中心多节点”的格局,20个示范引领村、215个生态宜居村、6个中心镇和171平方公里的示范片区初见成效。

  主持人: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,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潢川县是怎么招引人才,留住人才的?

  余华:潢川县坚持把人才作为最重要资源、摆在最优先位置,深入实施“人才强县”战略,围绕“引、育、用、留”,集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,构建“头雁领航、强雁带动、群雁齐飞”的人才“雁阵图”。

  一是好政策“引”人。以“双招双引”为抓手,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潢就业创业,落实子女入学、生活补贴、人才公寓等政策保障;紧盯潢川籍在外优秀青年人才,建立人才信息库,促使优秀人才返乡兴业;实施“青创贷”“金融特派员”等制度,强化金融支持,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。

  二是好制度“育”人。实施“99360”青年人才培训计划,成功吸引296名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潢就业;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成立“黄久生农民工学院”,组建乡村工匠讲习所,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.2万人次。实施大别山“青创季”活动,10名国内知名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,助力青年创业,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
  三是好平台“用”人。建设大别山青创中心园区,开展“直播带货助农”,构建产品供应链、直播销售链、物流配送链、人才服务链、政策支持链“五链合一”直播经济生态圈,吸引青年人才在这里集聚、成就事业梦想。

  四是好环境“留”人。着力营造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,建设高质量示范基地7个,吸引3个省派博士服务团和多个青年人才创业项目落地,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支撑。

  主持人: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,请赵书记介绍一下,潢川县在加强党的建设,筑牢基层堡垒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方面是怎么做的?

  赵军伟:主要有四点。

  一是强堡垒。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基层党建的一号工程,再抓党建的同时,与乡村产业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紧密结合,全县三星支部占比达到59.4%。

  二是筑雁阵。抓三支队伍,第一支队伍是党组织书记优化提升和后备力量培育;第二支队伍是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的,通过支部联支部,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;第三支队伍是基层党员队伍,通过新时代新金桥工程,推动人才、技术、资本、企业回归。

  三是抓双领。通过支部领办集体经济、人才引领产业发展,建立“村级党组织+企业+合作社+农户+电商”经营模式。已发展了140多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。

  四是提能力。通过健全全员培训、教育管理、服务群众、激励保障四项机制,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,提高党员能力素质,激发干事创业热情,把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、发展优势,引领乡村全面振兴。

  主持人: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,有三个关键要素:人、地、钱。刚才,余县长谈了人的问题,那么潢川是怎么解决地从哪里来、钱从哪里找的问题,有哪些好的做法呢?

  余华:潢川县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,紧紧抓住“地”和“钱”这两个关键点,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。

  在解决“地从哪里来”方面:通过建高标准农田、土地综合整治、深化改革等方式,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。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。2019年以来,集中连片建设万亩示范方3个、千亩示范方5个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新增耕地3200亩,新增产业发展用地700亩。2024年,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6万亩,每亩预计可节约成本230元,水稻亩均增产10.4%,真正实现节本增效、正向示范。二是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潢川作为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,统筹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、生态保护修复、产业导入与布局等工作,着力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。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,作为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抓手,成立潢川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,通过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方式,盘活集体产业用地,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。

  在解决“钱从哪里找”的问题上: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。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动向,加强向上汇报沟通,及时获取项目信息,全过程跟踪、全流程对接,积极争取中、省资金支持,做实项目支撑,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二是持续向内深挖潜力。深化政银企对接,做好企业融资贷款、融资担保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服务,“政银担”放大财政资金比例达27倍,今年已帮助企业融资贷款1.16亿元。三是主动向外引入资本。与河南国土开发公司合作,融资12.5亿元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;与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合作,投融资65.39亿元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(潢川)现代水网工程。与正大集团签署“乡村振兴合伙人”协议,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。逐步形成了“财政优先保障、金融重点倾斜、社会积极参与”的多元融资格局。

  主持人:老话说,要想富先修路。我们知道潢川境内有五个“十字”交叉,构建了“公铁水空”多式联运立体交通体系,是河南省 18 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。尤其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潢川把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,推进路网、水网、林网、电网、数网“五网同构”,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“主动脉”,实现了农民群众出行“出门水泥路、抬脚上公交”的夙愿,获评全国“四好农村路示范县,不仅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,还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。在这个方面,潢川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?

  余华:潢川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两个更好”殷殷嘱托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全力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农村公路,实现了“修一条道路、兴一批产业、富一方百姓”。

  一是织密“交通网”,畅达“出行路”。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,完成县道升省道150公里,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,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683公里,农村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100%,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%。推行“一元客车村村通”模式,开通18条“定制公交专线”,建成了无缝衔接、覆盖全域的县、乡、村三级农村客运网络,让群众“出门水泥路、抬脚上公交”。

  二是推行“路长制”,守牢“安全线”。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“路长”体系,健全“县为主体、行业指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”的道路养护机制,建有道班3个、公路养护中心站3个,公路列养率100%。组建6个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中队,建成非现场超限检测系统,实施乡镇首集国省道拓改,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覆盖率达75%,交通事故发生率降幅达20%以上。

  三是探索“交通+”,架起“致富桥”。实施“交通+农业”,以道路串联农户、园区、基地,推动农村产业发展,提高乡村“造血”功能。实施“交通+旅游”,以路串景、串景成线,形成“一镇一景、连点成线、连线成片”的交旅景观带。实施“交通+物流”,开通交邮合作专线,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,实现行政村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,年运单量达175万件,全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级,群众“人在家中坐,快递到村口,不出两三里,农货就运走”。如今,农村公路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、幸福路、连心路、振兴路。

  主持人:潢川县城镇化率达59.39%,2022年,省委又决定建设豫东南高新技术开发区,目前,启动区主要在潢川。请赵书记介绍一下,潢川县在推进城乡融合、区县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?

  赵军伟:设立豫东南高新区是省委、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两个更好”殷殷嘱托,实现老区振兴的关键一招。豫东南高新区的集中建设区61平方公里中有82%位于潢川,位于潢川主城区南部。目前已初步实现了规划同图、设施同网、生态同构、产业同兴、服务同享。

  我从几个方面做一解释。

  从发展模式上看,豫东南高新区是产业新城,不是传统的城市新区,豫东南高新区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依托潢川。

  从职能分工上看,按照开发区改革的要求,豫东南高新区负责区域内的经济发展,社会管理和服务由潢川县承担。

  从产业方向上看,新能源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大健康、未来产业是豫东南高新区的主导产业,与潢川县的绿色食品主导产业,看起来不搭,但有紧密联系,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应用场景、生物新材料的原料供给、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,为潢川提供了产业发展机会。因此,区县融合是必由之路。

  产业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。有豫东南高新区的辐射带动,潢川的产业振兴得以加速。借势豫东南,助力豫东南,既是潢川的发展机遇,也是潢川的政治责任。

  主持人:乡村要发展,环境是底色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。潢川县地势是南部丘陵、‌中部隆岗、‌北部平原,自然条件不一,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难度不小。请问潢川县在加强城乡环境整治,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方面下了哪些功夫?

  余华:潢川县始终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学习借鉴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,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,城乡面貌得到深刻重塑。

  一是因地制宜强基础。建立网格化责任体系,规范垃圾、污水、农业废弃物等治理制度,开展农村户厕改造、污水治理、生活垃圾治理,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4.6%,乡镇首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了全覆盖。

  二是因情设景优环境。尊重生态和文化,坚持“一村一韵、一路一景”,利用闲置地、荒坡地等,见缝插绿、见荒修绿,新建“口袋公园”347个,“小花园”“小菜园”“小果园”“小游园”351处,实现从“环境美”向“生活美”、“一处美”向“处处美”转变。

  三是因势利导抓治理。坚持党建引领,建强基层基础,构建三级指挥联络体系,通过“支部推动、党员带动、干群互动”,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上来。搭建群众自治平台,赋能“三星文明户”,开展“五美庭院”等评选,评出“四美乡村”65个,“五美庭院”8568个,“星级文明户”13650个,实现了乡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