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伞陂镇以“枫桥经验”为指引,创新“民生网格化”治理模式,通过“党建引领、资源下沉、多元共治”的基层治理路径,将矛盾化解在萌芽、服务延伸到末梢,走出了一条具有伞陂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筑牢稳定根基。
党建引领,网格织密治理“毛细血管”。伞陂镇构建“镇—村—网格—微单元”四级治理体系,全镇46个网格,由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,吸纳乡贤、志愿者等组建“红色服务队”,实现“人在网中走、事在格中办”。通过“日巡查、周研判、月总结”机制,网格员化身“民生哨兵”,主动排查矛盾隐患。今年累计排查化解宅基地纠纷、邻里矛盾等苗头性问题69起,实现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村”。
资源下沉,构建“多元联动”化解链条。针对复杂矛盾,伞陂镇创新“三联动”机制:部门联动——整合司法、公安、民政等部门力量,组建“民生调解专班”;镇村联动——建立“包村领导+村书记”双牵头机制,确保民生诉求“接诉即办”;干群联动——推行“民生议事厅”,召开群众恳谈会,让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在解决万大桥村群众反映的饮水困难问题时,分管副镇长带队督办,协调水利部门勘测设计,数天便完成管网铺设,村民点赞:“干部脚下沾泥,我们心里踏实!”
智慧赋能,用好“指尖上的治理平台”。伞陂镇高效运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台,网格员将群众反映问题记录上传,实时查看办理进度,实现诉求“掌上办”。镇综治中心再利用平台集成数据分析预警,重点研判高频问题,为决策提供精准参考。今年以来,平台办结事项129件,办结率100%,群众满意度达98.6%。
如今的伞陂镇,田间地头有网格员的身影,议事厅里有干群共商的热闹,指尖平台有便捷高效的回应。“民生网格化”模式,实现了矛盾化解率、群众满意度的“双提升”,培育了“民事民议、民事民解”的治理沃土。镇党委书记宋世奇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深化“枫桥经验”本土化实践,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,为乡村振兴注入和谐动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