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治理的精度,尤其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深度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常面临照护难、诉求隐等问题,仅靠纸面数据难以全面把握。伞陂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变“被动响应”为“主动上门”,聚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群体,开展“敲门行动”,以面对面交流、心贴心服务,摸清实际困难,输送精准关怀,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。
精准定位,靶向发力,确保走访“不跑偏”。为避免走访流于形式,伞陂镇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,提前开展摸排会商。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、家庭照护能力差异,科学分组并制定专属方案:对病情波动大、照护能力弱的家庭,联合医护人员、志愿者同行;对有生活压力的患者家属,联合民政工作人员准备帮扶政策资料,让走访直抵民生痛点。
俯身倾听,细致记录,力求情况“摸得实”。走访人员带着责任与感情入户,不搞形式主义。在患者李大哥家,工作人员查看居家安全隐患,得知家属长期照护压力大、缺乏专业知识,当即记下“需心理疏导+护理培训”;在患者王阿姨家,发现其常用药将罄且行动不便,立刻标注“协调村医送药”;面对家属“担心患者外出受歧视”的顾虑,耐心讲解帮扶举措,缓解其心理负担。“拉家常”式交流拉近干群距离,也收集到最真实的民情诉求。
闭环办理,高效落实,推动诉求“解到位”。通过边走访边记录,迅速梳理出11条诉求建议,建立“需求清单”与“帮扶台账”。对报销结算、政策咨询等简单诉求,协调村(社区)“马上办”;对心理疏导、护理培训等复杂诉求,沟通社工站、卫生院“协同办”;对就业帮扶诉求,联系民政部门登记入库。“收集-梳理-跟踪-反馈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”。
“敲门行动”,敲开的是家门,温暖的是人心。下一步,伞陂镇将推动走访常态化、制度化,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关爱服务体系,用精准服务筑牢安全屏障,夯实平安伞陂、幸福伞陂的民生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