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府信息公开 > 政策解读 > 文字解读

重在为民 重在公正      ——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
发布时间:2015-05-21 07:33 信息来源:河南日报 【字体:   分享到:

127日,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工作报告。报告处处彰显着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,也流露出对司法公正这一价值的不懈追求。

  司法救助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

  【摘要】为到省法院参加开庭、听证的外地特困当事人免费提供食宿。对636名特困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、1400名特困申请执行人实施救助,发放救助金2295万元。对16444起困难群众的当事人,依法缓减免交诉讼费3732.3万元。

  【解读】人民是司法的根基。积极实施司法救助,体现了法院对困难群众疾苦的高度关注,对群众诉讼艰难的真情体恤,是司法为民的具体表现。

  马锡五审判模式让群众少跑腿

  【摘要】坚定不移地推行马锡五巡回审判模式,去年,全省法院在乡镇政府、村委会、居委会设置巡回审判点8530个,巡回办案数从2008年的19899件增至去年的74534件,减轻了近50万当事人诉讼的奔波劳苦。

  【解读】巡回审判秉承让法官多走路、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,把法庭开到离百姓最近的地方,就地化解矛盾纠纷,不仅减轻了群众诉累,让群众受到鲜活的普法教育,也增强了法官对群众的感情,提高了群众工作能力。裁判书上网使公正看得见摸得着

  【摘要】截至去年10月底,全省三级法院裁判文书已全部上网,共有81680份裁判文书挂在网上。同时开辟网评法院栏目,方便网民对裁判文书提意见、挑毛病,已收集网友意见和建议3685件,并逐一进行了回复。

  【解读】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。裁判文书上网,不仅满足了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和监督权,也让司法腐败在阳光下暴露,防止了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。同时,也增强了法官的责任心,减少了裁判文书瑕疵。

  建立社会法庭推进司法民主

  【摘要】去年4月开始创立社会法庭,把那些在基层熟悉社情民意、热心公益、德高望重、群众公认的老同志、劳动模范、退伍军人、致富能手等组织起来,无偿调处民间纠纷。目前已建立社会法庭1897个,选聘社会法官16120名,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5426件。

  【解读】建立社会法庭,从群众中寻求解决纠纷新力量,破解了长期困扰法院工作的案多人少的难题,找到了分流诉讼压力的新渠道,更是推进司法民主的有益尝试。(本报记者张建新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